佛学启蒙心得提要
——严文昌
今年正月因避新冠瘟疫,在家禁足甚闲,自梳对佛学之微知,写成《佛学启蒙心得提要》,以便今后深入修习和探究。
一、何为佛教:
觉悟宇宙人生的过去、现在、未来三世教育。
二、教学目的:
拨迷开悟,离苦得乐,开创幸福美满的人生。
三、佛教教理:
三法印:诸行无常,诸法无我,涅槃寂静。
1. 世间的一切有为法,皆无常变化(成、住、坏、空)。
2. 世间的一切有情众生皆无我法空(缘生缘灭)。
3. 解脱生死流转而常住寂静(无色、愿、想)。
四、佛法大意:
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自净其意。
不做妨害众生事(五戒),要做利益众生事(十善),清净意业,求得真智。
五、佛学总纲:
三无漏学:戒律,禅定,慧学。
持戒防非止恶,禅定息虑静缘,慧学破除烦恼。
六、佛学经典:
大藏经三藏:经(定),律(戒),论(慧)。
十二部:长行重颂并孤起,譬喻因缘与自说,本事本生未曾有,方广论议及授记。
七、佛教三宗:
1. 净土宗:慧远创立。四法念佛,带业往生极乐。有《无量寿经》、《观经》、《阿弥陀经》等。
2. 禅宗:达摩创立。不立文字,直指人心,见性成佛。有《六祖坛经》、《五灯会元》、《百丈清规》等。
3. 密宗:金刚智、不空合创。三密相应,即身成佛。有《大日经》、《金刚顶经》等。
八、佛教三宝:
皈依三宝:佛、法、僧。依靠三宝转染成净。
佛是修行悟道,法是求得真理,僧是引导正教。
九、四大物素:
地、水、火、风四大构成物质的基本元素(小乘)。
五蕴“色”为物质界,余四蕴属于精神界,唯物论与唯识论。故“四大皆空”。
十、三界六道
一切有情众生生死往来的世界。为迷界,有轮回。
1. 欲界:从地狱起来至他化自在天,善恶参差,男女杂居,多诸杂欲。贪五欲(财、色、名、食、睡)。
2. 色界:从初禅天至四禅天,无有女形,亦无欲染。且宫殿高大,皆由净色化身。众生皆由化生,远离淫、食二欲。
3. 无色界:以空无边处至非想非非想处天,但具受、想、行、识四心,而无物质,有情所住。
六道:地狱、饿鬼、畜生、修罗、人间、六欲天。
六欲天:四大王众天(夜叉天),切利天,善时天,兜率天(知足天),乐化天,他化自在天。
十一、四类众生:
1. 胎生:从母胎而出生。如人、牛、羊。
2. 卵生:由卵壳出生者。如鸡、鱼、蛇。
3. 湿生:润湿之地湿气所生。如飞蛾、蚊蚰、麻生虫。
4. 化生:无所托而忽生,由过去之业力而化生。如诸天、地狱中之有情。
十二、十二因缘
有情生死流转说明:因果相随。前者为后者生起之因,前者灭,后者也灭。
1. 无明:无知、愚痴。过去的一切烦恼。众生轮回,生死之根。
2. 行:行为、造业。过去所造的善、恶之业。
3. 识:业识。由过去感业动力所托之现成生命体。
4. 名色:心识,形体。胎相初成。
5. 六入:腹胎成长,六根(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)渐入。
6. 触:出生后接触外界生感觉。六尘(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)。
7. 受:领受,情受苦、乐、舍。
8. 爱:贪爱,欲境贪爱,生执着。
9. 取:追取,取欢厌憎,生分别。
10. 有:业力,业引因果。轮回。
11. 生:受生,现业来生。受报。
12. 老死:死亡,因果循环。果报。
十二因缘说明人生的生死循环,是通于过去、现在、未来三世,不断流转、轮回。
由过去的无明、行之因,缘起识、名色、六入、触、受五支果。由现在的爱、取、有之因,缘起未来生、死支果。
十三、四圣谛
“人生真谛”(初转法轮)
1. 苦谛:生命有缺陷,人生有八苦:生、老、病、死、爱别离、怨憎会、求不得、五蕴(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)炽。
2. 集谛:苦的起因,造不善三业(身、口、意),贪五欲,集五毒(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)。
3. 灭谛:脱离痛苦的究竟目标是涅槃之境,常住、安乐、寂静。
4. 道谛:解脱苦的方法八正道:正语、业、命(戒),正念、定(定),正见、思维(慧),正精进(策七)。
十四、八正道
正语、正业、正命为戒学,正念、正定为定学,正见、正思维为慧学,正精进为策励三学进步。
1. 正见:以四圣谛为生命真理,建立向善、觉悟的人生方向。
2. 正思维:以四圣谛相应的分析、抉择、理解、比较和立志,树立正确的人生观。
3. 正语:言语真诚、正直、谦和,有益于他人。远离口恶语:妄语、两舌、恶口、绮语。
4. 正业:端正自己的行为,远离身恶业,五戒(杀生、偷盗、邪淫、妄语、饮酒)。
5. 正命:正当职业谋生,不做非道德性和不如法的工作及利益。做好十善(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、不两舌、不恶口、不绮语、不悭贪、不瞋恚、不愚痴)。
6. 正精进:离恶向善地修行,运用适当、善巧、对应的方法来改善,带来喜悦,令自己持续进步。四正勤:已生恶令永断,未生恶令不生。未生善令其生,已生善令增长。
7. 正念:内求真理,坚定信念修持,抵抗五欲。
8. 正定:一心专注不散,不以外境所动。以色界四禅为修:离生善乐地,定生喜乐地,离善妙乐地,舍念清静地。
十五、六波罗蜜(六度)
从生死苦难的此岸,度到涅槃安乐的彼岸。
1. 布施:舍去己有,增长善根功德。有财、法、无畏三施。治悭贪。
2. 持戒:持守戒律,常自内省,使身心清凉。持五戒、十善业。治恶业。
3. 忍辱:忍受困苦,内心安住。有人为迫害、环境恶劣、修学不进等困苦。治嗔恚。
4. 精进:不屈不挠,上进不懈,生长善法。有四正勤相策励。治懈怠。
5. 禅定:静坐专心,内观思维,使心安定。有欲界禅修,色界四禅,无色界四定。治意乱。
6. 般若:开真实智慧,握生命真谛,不住六识,不着五蕴。离妄,治愚痴。
十六、四禅八定
禅:静坐,排除杂念。
定:以所观之境,令心专注不散。
禅定:静虑,心定下来观察思维。
八识: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、末那(潜意)、阿赖耶(无意)。
1、欲界修禅:
禅修:培育良好的心灵状态。
静坐:澄清思虑。
开始静坐的人,心很乱,越坐杂念越多,控制不了,身体坐得歪来斜去,腰酸背痛。
① 粗心住:须用心力矫正身姿,减少杂念,能静坐。
② 细心住:能自正身体,不再胡思乱想,久坐不疲劳。
③ 欲界定:心念自动平稳,能整天坐禅。
④ 未来禅:能自调体内平衡,身体不生病。能长期坐禅。
2、色界四禅:
① 初禅离生喜乐地:
出离欲界,无欲无毒(五欲五毒),心生欢喜快乐。无鼻、舌二识,不须分段进食。得五支:觉、观、喜、乐、一心。
② 二禅定生喜乐地:
舍离觉、观,内心不用去思维和判断所接触的境界,内静喜乐。无眼、耳、身三识,不用语言构思。得四支:内静、喜、乐、一心。
③ 三禅离喜妙乐地:
舍掉喜心,念念分明。有正知:不用过去的回忆来判断事情,用智慧来观察事物的真相。得五支:舍、念、智、乐、一心。
④ 四禅舍念清静地:
舍掉乐,观境心不动,呼吸停顿,意念清净,不生妄念,不苦不乐。得四支:不苦不乐,舍乐,念清静,一心。
3、无色界四定:
① 空无边处定:
舍离色界,已无色身和物障,故空无边沿,还有受、想、行、识的作用。
② 识无边处定:
抛舍空想,只保持现前一念知觉的心识。发现无量无边过去和未来的心识,即识无边处定。
③ 无所有处定:
舍去识想,一心定在无所有的法尘中,观想在无所有法。还有第六识。
④ 非想非非想定:
舍一切有,无所有。要进入没有想,也没有无想。即是非想非非想处定。还有细微的第六识(但不知),有七、八心识在作用。“恒心识”。
空无边处定是空想,识无边处定是识想,无所有处定是无想。非想非非想是没有想。
十七、般若波罗密多心经(抄录原文)
观自在菩萨,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,照见五蕴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
舍利子,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,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受想行识亦复如是。
舍利子,是诸法空相,不生不灭,不垢不净,不增不减。是故空中无色,无受想行识,无眼耳鼻舌身意,无色声香味触法,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,无无明亦无无明尽,乃至无老死,亦无老死尽,无苦集灭道,无智亦无得。
以无所得故,菩提萨埵,依般若波罗蜜多故,心无挂碍;无挂碍故,无有恐怖,远离颠倒梦想,究竟涅槃。
三世诸佛,依般若波罗蜜多故,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
故知般若波罗蜜多,是大神咒,是大明咒,是无上咒,是无等等咒,能除一切苦,真实不虚。
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,即说咒曰:揭谛揭谛,波罗揭谛,波罗僧揭谛,菩提萨婆诃。
十八、感恩佛陀
佛陀慈悲,为解众生之苦,愿降太子之尊,破除种姓,躬行众生平等。创办离苦得乐之教育,传授众生获得生活快乐幸福之法——佛法。
佛陀教导“四真谛”:阐明人生八苦、苦因和脱苦之法。对过去造业成今苦之因果平心安命,对未来离苦之道有美好的愿景和希望,多造善业可易命运,勤修善行至涅槃永生。
佛陀教导众生种心田,勤耕精作,收获丰富的精神食粮,境随心转,像由心生,渡众生身康心宁,生活快乐祥和。
人生快乐之法是对佛法的信、解、行、证。念经、禅定等修身法门须专注一心。世出世间皆可修,自觉精进才能增长智慧。不执着、分别和生妄念,终得拨迷开悟,除尽烦恼,过幸福美满的生活。